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苗启明:老骥伏枥志千里

时间:2025/7/3 14:15:12|点击数:

  苗启明(1938—2024),河南济源人。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美学家。1938年10月生于河南济源市农村,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到基层担任中学教师近二十年,1984年调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86年评定为副研究员,1991年评为研究员。1995年,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退休。退休后一直在持续进行学术研究,2023年还以85岁高龄获得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革命世家的儿子

  苗启明出身革命世家,幼年时期是在战火纷飞和灾难频仍的年代。1942年,河南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瘟疫。并且由于日军封锁,他们不能进入解放区,只能随母亲流落到安徽省。在那里,他们受尽了饥寒交迫和欺凌压迫,一度沦为富家佣童。1949年,新中国成立,苗启明终于得以回乡入学。此后,苗启明凭借其勤奋的求学态度,在1960年考入云南大学。

  ◎文学青年的追求

  在大学里,苗启明接触到了更多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他对文学和美学的兴趣和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展现。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美学大评论活动中,苗启明提出了效应论美学的思想,认为美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属性或标准。他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一部《美学原理探》的书稿,试图建立一种中外独一无二的美学理论。但可惜的是这部书稿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没,之后苗启明凭借记忆,重新写成了《效应形态论——审美世界的 特质》一书,并于1994年出版。

  1964年,苗启明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教学之外,他也在业余时间继续进行学术研究,苗启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逻辑、思维方式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问题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方法,也是提高自己的文学和美学水平的途径。

  ◎非常时期的学术探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苗启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困境。他被下放工厂劳动七年,大量浓缩着其心血的书稿被抄没。苗启明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和最艰难的时期,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仍然暗暗进行着学术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苗启明系统地学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哲学著作。他认为这些著作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和最科学的成果,是指导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最高原理。在深入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之后,苗启明运用它们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发展。他还结合自己对文学和美学的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颖而有见地的观点。

  苗启明在工厂劳动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美学论文。他用自己制作的墨水和笔,在废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他还用自己偷偷藏起来的几本书籍,在夜晚用蜡烛光阅读和摘抄。这些笔记和论文后来成为了他出版多部重要著作的基础资料。这些著作包括《哲理逻辑探要》《辩证思维方式论——狭义辩证逻辑原理》《辩证逻辑的发展与分化》《思维哲学探要: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等。这些著作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辩证逻辑研究中最具理论色彩和创新性的成果。

  ◎社科院时期的创新

  1984年,苗启明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这里,他有了较好的研究条件,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学术资源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此期间,苗启明申请和主持了众多重大的课题和项目,出版和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如《哲学逻辑探要》《辩证思维方式论——狭义辩证逻辑原理》《原始思维》《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应用》《效应形态论——审美世界的特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哲学基础》等。

  苗启明不仅关注深刻的学术理论问题,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他参与了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女性文化、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等重大课题的提出和组织,在这些重大课题中,苗启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

  苗启明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担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为了改善学术研究的经济条件,他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云南的办学点。他一开始就提醒大家要遵守经济纪律。有一次发现报酬数额不合理,苗启明主动要求收回,并率先上交了自己的部分。在主持思维科学学会时,他曾经用自己的私人经费支持学会活动和出版书籍的经费缺口,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会上,也有两次是他自费参加。苗启明也不追求名誉,他对自己的成就从不张扬,对他人的批评从不计较,以其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尊敬和敬仰。

  ◎退休后的人类学哲学

  2001年元旦,苗启明正式退休。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学术研究,而是投入到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探索中。他既受到当时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呼声的激励,又意识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的时代发展和新的时代精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的理解。于是苗启明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类学哲学,即以人为本位,以实践为中介,以人类世界为对象的一种哲学。他认为人类学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相区别和超越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能回应当代世界问题和人类命运问题的部分。

  此后,苗启明一连起草出十几本关于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的专著,涵盖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方法论、历史发展、当代意义等方面。他提出了人类学哲学和人类学唯物主义等新的理论体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之后,提出的第四种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全面理解的理论体系。当然,这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认可。但他一路获得国家课题的支持,已经证明了他的创新性和成功性。

  苗启明是一位在哲学、逻辑、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厚造诣和创新贡献的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但也自有辉煌的学术成就。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都展现出了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怀、对创新的渴求等优秀的学术品格和精神风貌。他以他的思想和文化创造、人品道德见证了学者的尊严和崇高,证明了文化的真正价值。(徐正银 供稿)

来源/作者:云南省社科联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