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妇女学学者赴滇参访活动纪要
时间:2010/7/21 11:05:00|点击数:
为促进海峡两岸妇女学界在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学习,2010年6月26-27日,应台湾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的邀请,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写作教学中心文学院咨询委员林维红、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黄长玲、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方念萱,及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妇女新知董事长范云等四位学者,在昆明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参访活动。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民间组织性别平等促进的经验交流会、咨询研讨会和案例剖析工作坊等。
一、学术报告会
6月26日上午,不顾旅途劳累,林维红、范云、黄长玲和方念萱四位学者在云南省图书馆一楼多功能报告厅,分别就“台湾妇女与性别研究”、“性别与社会运动”、“女性主义与少数权利”和“性别、媒体表现与传播研究”为议题,自8:00至12:30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学术交流。会议由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性工作室主任赵捷研究员主持,云南省妇联李毅副主席和云南省台盟主委郑凡教授莅会致辞,来自云南省各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和NGO组织的近百人出席了报告会。
会上,林教授概述了台湾妇女学学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台湾的性别研究机构众多,有9个高校跨学科的平台,4个可获得学位的研究所,若干期刊且于不同时期有不同议题:妇女与原住民、灾难与性别、男性研究、妇女人权与本土教育,众多论著如《性别向度和台湾社会》等,台湾的妇女学学者一方面注重教学和课程开发;一方面通过社会运动推动性别平等的机制化。同时,林教授也指出,性别研究的宗旨是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现有台湾性别研究的知识生产几乎全是质性研究,缺乏量化研究,需要获得更有说服力的成果。范老师从政治运动视角,分析了性别与社会运动的相关关系,基于其田野调研,陈述了台湾上个世纪80-90年代迄今,妇运如何成为当地社会运动的主轴,婚姻、职场政治、性政治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的议题等;台湾妇运的基本理念,如何从弱势妇女权益,转向两性平权和多元性别权利的倡导;其策略从游说体制、对抗体制到进入体制、改造体制的过程。黄教授质疑传统政治学“服从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提出了“谁是少数”的问题,认为应区分“意见的少数”、“身份的少数”、“可变动的少数与无法变动的少数”、“数量上的少数与权力资源的少数”,以及“如何尊重”等问题;她剖析了语言、文化、宗教、种族、族群以及性别等各方面少数与多数的差异;从消灭差异到尊重差异,从个人权利到集体权利,以及多元化平权的层层关系;反思文化内部的歧义和诠释权、女性主义与现代价值和内部革命等问题。方教授认为,在讨论性别与传播沟通的问题时,不能只分析文本和结果,只看到媒体的末端,而是要关注制媒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要再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即基于文本并进行脉络与权力关系的分析,她通过案例,演示了应当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与研究。四个专题报告精彩而生动,体现台湾学者高深的学术造诣。报告之后,与会者与报告人有简单的互动答疑。
二、民间组织性别平等促进经验交流会
6月26日下午,应台湾学者要求,主办方邀请在昆明的12家推动性别平等的研究和实践机 构,在云南省台盟会议室举办了“台湾妇女学学界参访团与云南民间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会议由云南省台盟主席郑凡教授主持。台湾的四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背景及期望了解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之后,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超轶健康研究中心、云南参与性发展协会、同话舍、莲心社区服务照顾中心、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云南GAD专业委员会、流动妇女之家等12个民间组织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关注的领域,及其推动性别平等的活动,分享了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教训、潜在的困惑等。过程中双方学者就共同感兴趣的题目有深入的讨论,如性别与戒烟、生育健康促进和社区服务等。台湾学者还对云南的性别研究及组织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三、咨询研讨会
6月26日晚7:00-9:20,晚餐之后,在翠怡酒店十二楼会议室,社会性别与参与性工作室的成员和一些年轻人共15人,与四位台湾学者进行了非正式咨询研讨会,旨在请教如何做好妇女史或志书的研究,以及妇女学研究常见的误区或特别需要澄清的问题。座谈会由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温益群研究员主持并引出议题:云南省正在进行第二轮续修地方志,现有新增“特色系列志”的空间,请教确立“妇女或性别发展志”的研究和撰写是否可能?应当从何入手?台湾学者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强调:要有概念分类,要考虑资料的来源及如何处理、生产史料的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谁来建档、材料的关键字由谁来决定、谁来检索、内容的意义谁来阐释等,以及收集资料和写作的方法等,这样的一些过程,更为重要。她们也强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建议针对参与者举办相关培训,先唤醒自觉,采用“纪事本末”体例建立史料资料库;或以“口述史”保存资料等。另外,大家还研讨了分散知识、知识公有地、知识圈地,以及有限度地开放等学术方面的问题。在场从事史学研究的云南学者,也就各自的认识和经验发表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四、案例剖析工作坊
6月27日全天,“社会性别与发展:从行动到理论学术交流工作坊”在昆明翠怡酒店会议室举行,参与者30余人,来自做项目的行动者和学院的青年学者。主持人为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杜娟研究员。交流的方法是,先由相关人员报告案例,根据内容,台湾学者基于应当从怎样的视角和方法进行写作,如何提升,应当展示或披露的是什么等,提供相关建议。比如:关于“民族民间学会与性别平等善治”(注:云南省社科院古文凤和苏翠薇为项目负责人并介绍)的案例,黄教授建议,可以考虑如何创造国家与民族社会关系中的链接,分析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的界面是什么,这个界面应该是共同意见的汇集、交流的场合;民间社会成为一种网络制,与国家沟通。她提出,网络治理需要有平台,代表性是稳定的,符合多元格局,民族学会的横向联系要持续、灵活并有活力,才能真正成为议题领域式的网络制。其他教授建议:关注社会性别的概念如何能镶嵌在族群概念中,通过“性别与族群”的视角,参与行动研究;分析对当地和本民族的改变是什么,比如是否有发言的“公共伦理”,是否存在具有破坏公共性的“帮派”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又如:“社会性别敏感、性健康权利与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机制化建设”(注: 云南师范大学师振黎教授和云南省社科院GPRC工作室赵捷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并介绍)案例,四位台湾学者中有的建议,把关注“艾滋病防治”转换为关注“安全性行为”可能更具“正当性”,更具社会说服力和学术意涵。有的认为,这个项目是医疗社会学与公共卫生的对话,可观察云南艾滋病防治如何影响弱势群体的处境,考察性/性别政治的关系;建议可以通过分析“高危行为”的性别比以及其中的亲密关系,来考察不同经验的作用和影响;还有学者提出,要强调从性别身份来思考,从性别权力关系去确定要探讨的观点、以及评估标准等,总之,此案例可研究的议题很多也很广泛。再如“大目标下的具体策略——促进农妇参政”(注:云南省志办和GPRC工作室的温益群研究员、项目负责人介绍)案例。台湾学者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六大工具:社会性别意识培力、社会性别统计、社会性别影响评估、社会性别预算、社会性别分析和社会性别专门机制等;建议运用扎根理论,关注受培训村官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政府机制的变化轨迹。她们还分享了台湾37个政府部门,不仅有性别平等协调员,而且有各部门的中长期计划、重大法案的性别平等评估等。总之,针对每个云南本土的社会性别与发展案例,台湾学者进行了深度剖析,从理论上进行梳理和提升,同时阐释了女权主义写作的视角和方法。工作坊分享结束之后,几位台湾的教授,又热情地与高校的青年学者交流,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两天的学术交流日程,紧张而高效。云南的学者求知热情极高,台湾学者不吝赐教,即使是在最后的答谢晚宴上,台湾学者还就如何开展妇女学教育的教学法,在餐桌上与来自云南大学、师大和高等医科专业学校的老师们有所交流。临分手时,她们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如《议题与论证》、《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等。据各方人士反馈,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受益匪浅。台湾老师留下很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希望本次活动仅只是云南与台湾妇女学界交流的开始,期盼着更深入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武承睿 赵捷供稿)
(责任编辑:温曼)
2010/7/19
来源/作者: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