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要闻

携手共谋全球南方现代化道路——第10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综述

时间:2025/10/14 10:37:42|点击数: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命运与共,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2025年10月11日,第10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的近200位政要、专家、学者,围绕“携手共谋现代化之路”的论坛主题,共同探讨求和平、谋稳定、促发展之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助理金鑫、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文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院长杨正权教授、斯里兰卡—中国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阿贝塞克拉、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金鑫表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倡议,中联部于2024年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为促进全球南方国家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提供助力。金鑫指出,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提出10周年,应发挥亚洲智库的作用,思考亚洲与世界的未来,研究如何将亚洲打造为践行四大全球倡议的示范区。他提出,应深入研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亚洲安全模式、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支持彼此提升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文辽指出,云南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与南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是近邻,区位优势突出。在长期的对外开放与务实合作中,云南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交流枢纽,区域互信与友谊不断深化。智库在战略对接、文明互鉴与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倡导开放、合作、包容,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的亚洲与世界。

  杨正权指出,本届智库论坛以“携手共谋现代化之路”为主题,凸显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合作成果丰硕,经济、人文、科技及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展现出强劲活力。智库要发挥思想引领、政策沟通、民心凝聚与合作促进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和平与繁荣,推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英德拉南德·阿贝塞克拉指出,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是促进区域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应携手推进包容、公平、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增长,更应关注民生福祉、文明互鉴与社会公平。呼吁加强互联互通、知识创新与人文交流,共建命运共同体。

  谢莫尼勒指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平等、包容与和平共处提供了重要框架。柬埔寨作为多元文明交融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文化互鉴的力量与价值。近年来,中柬两国通过多层次合作与丰富的民间交流项目,进一步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和传统友谊。

  论坛开幕式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陈利君研究员主持。 

  论坛开幕式之后,举行了主旨演讲。围绕区域安全、经济合作、文明交流及智库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代表指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智库专家围绕“携手共谋现代化之路”主题,达成了高度共识。现代化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多元路径。与会学者强调,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区域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框架,应通过“硬联通”与“软联通”双轮驱动,推动区域合作从传统领域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拓展。与会代表特别指出,中老铁路等标志性工程、AI普惠东盟、中孟建交50周年合作等实践案例充分证明,坚持包容开放、独立自主、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交流互鉴“五大原则”,通过智库联合研究、知识分享、人文交流、传播协作,为非传统安全合作、数据安全治理等提供智力支持,既能应对地区分化、大国竞争、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又能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的包容性现代化贡献亚洲智慧与南方力量。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侯胜研究员主持。

  本次论坛下设3个分论坛。在“全球发展倡议与现代化之路”议题中,与会专家强调,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框架和实践路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多数国家同属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相似发展阶段,同时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均衡、绿色发展和社会治理等共性问题。与会专家强调,应通过政策协调、经验交流和联合研究,增进互信、优化合作机制,让各国现代化努力汇聚为推动区域和全球发展的合力。同时,专家呼吁充分发挥多边机制作用,推动发展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并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环保原则,确保现代化进程兼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此外,与会代表指出,青年交流、教育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也是现代化合作的重要支撑,应将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深度结合,为区域持续繁荣提供坚实基础。与会者强调,全球发展倡议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框架,成为以公平、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范式和全球公共产品。与会者达成高度共识,通过互联互通的“硬联通”与理念、技术、治理经验的“软联通”,全球发展倡议正从单边行为转化为真正的多边合作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多样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路径。在全球面临经济分化、地缘竞争的严峻挑战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以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国家现代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协同推进,致力于建设“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的发展共同体。这不仅为南南合作开启了新篇章,更以集体进步的团结精神,为构建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奠定了道义与制度基础,呼吁各方将对话转化为行动、将愿景转化为共享繁荣。

  在“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议题中,与会专家指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多元文明对话提供了新范式,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构建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提供理论支撑。这一理念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彰显了中国在推动文明对话方面的积极作用。专家们从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两方面展示了人文交流的重要价值。研讨涵盖了中越边境胡志明革命遗址保护、中斯茶文化对比等案例,深入阐释文明交流对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远影响。同时,论坛聚焦当代人文交流实践,包括孟中文化纽带建设、中泰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孟媒体合作等,强调通过教育、文化遗产、媒体与旅游等多维渠道深化民心相通,为区域长期友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会议还探讨了文化现代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路径。与会学者以中印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案例为例,分享利用现代科技推动文明遗产活化与传承的实践经验。展现“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的文明交流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在“数字经济与安全合作”议题中,呈现出三大核心观点:一是数字经济合作成为区域现代化的关键引擎。与会专家聚焦中国与东盟、老挝、马尔代夫等国的数字经济合作实践,强调通过云服务、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推动数字驱动的包容性增长,为破解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普惠提供路径方案。二是非传统安全挑战凸显区域协同治理的紧迫性。专家们强调要加强南盟-中国合作以巩固多边主义,通过创新亚洲安全模式机制,应对恐怖主义、信息安全、粮食安全等跨国威胁。三是互联互通与战略对接构筑区域合作新格局。与会者强调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并重,通过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实践支撑。

  论坛闭幕式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吴莹研究员主持。各平行论坛依次进行了成果汇报,全面展示了各板块的研究亮点和政策建议。

  会议闭幕环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沈向兴研究员和伦敦管理教育学院首席研究与创新官、前马尔代夫外交部常务秘书/南盟秘书处主任哈桑·施福对论坛成果进行了总结。

  沈向兴指出,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区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首次由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与我院共同主办,使论坛从区域对话平台跃升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野更开阔、议题更深入、合作更务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呼吁应加强全球南方智库间机制合作、联合研究、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各方将继续凝聚智慧,推动论坛发展,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哈桑·施福指出,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的成长如竹子扎根拔节,需耐心培育、汲取区域共识养分,方能结出推动区域合作的成果。此次论坛研讨深广兼具,既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前瞻且实操的启发,也搭建了“思想共识”到“实践转化”的桥梁。面向未来,各国应以论坛为纽带,共享智慧、整合资源,以尊重差异、包容互鉴勾勒区域协同发展愿景。论坛并非终点,而是区域合作提质的新起点,唯有将思想共识转化为行动,才能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互利共赢,为构建繁荣稳定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注入持久动能。

  本届论坛的圆满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智库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方面的丰硕成果,也彰显了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的国际影响力与凝聚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库合作将成为推动地区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引擎,为区域和平、稳定与繁荣提供持续动力,同时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提供坚实智力支撑。论坛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前行,为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执笔:南亚研究所 和红梅

来源/作者: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庄弘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