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攸扬:为古籍保护插上智能“翅膀”

时间:2025/5/19 16:13:29|点击数:

  

  攸扬

  古籍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古籍保护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综合利用,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层面上推动新时代古籍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技术赋予了古籍保护高效能。随着古籍存藏标准的提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保护环境达标及提升、装具配置、修复实验室与设备工具材料配置等古籍原生性保护中逐渐应用。国家图书馆建设的文献脱酸保护智慧化实验中心,已在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运用。在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中,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古籍整理与研究过程中被创新运用,使古籍数字化速度与精度大幅提高,原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整理工作,现在可能只需数周即可完成。古籍保护的新技术,古籍整理的高效能,是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导向为古籍工作赋予全新的保护视角与方法。

  新技术为古籍展示与传播开拓新思路。运用数字haul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古籍,不仅保护好古籍实体,还通过某种方式(如保护、展示、教育等)提升古籍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通过古籍资源数字化存储、采集、开发、管理技术,推动中华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打造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服务平台。2024年初,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图书馆和古籍存藏单位的数字化古籍为基础,将AI技术在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命名实体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广泛应用,为公众、古籍学界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数字人文服务。数字为古籍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展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新技术为古籍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理念。当前,人民群众期待有更多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参与性强的精神文化产品。2023年国家图书馆联合抖音集团举办“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活动,征集到3万余部以古籍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作品,在线阅读量超过7500万人次;与字节跳动公益发起“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活动,收到剧情创作、动画表达、知识讲解等作品226件,吸引了古籍保护从业者、文化产品创作者、高校师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群体参与……这些活动和计划的开展,不仅使公众和各行各业成为古籍文化的参与者、展示者、传播者,亦是将新质生产力理念作用于古籍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新技术为古籍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运用新技术的背景下,古籍的保存保护、识别整理、组织加工、关联揭示等工作日益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围绕新质生产力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古籍人才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其创造力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古籍人才的有效路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训机制;持续推进古籍保护人才培养计划、古籍保护学科发展计划、古籍保护职业资格建立。此外,联合各级图书馆和相关社会机构,继续建设专题资源、开发优质课程、搭建研学平台,为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新型古籍工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新发现彝文古籍抢救性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2XTQ006)的阶段性成果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24年“高层次人才访学计划”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