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杜娟、马颖娜、聂然:人与青山不相负 一起“象”未来

时间:2022/1/13 9:55:56|点击数:

  2021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一声祝福,拉开了2022年新年贺词序幕。聆听贺词,于字里行间找到百年奋斗的身影,在温暖的话语里获得心灵鼓舞。回首这一年,我们不仅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在平实而温暖中经历了云南大象的“小故事”。

  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徙,将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象”往的地方——云南。北上南归中,“礼让”大象,“人象平安”的和谐画面让世界侧目。一个象群,折射出国家的变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以云南大象为例,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93头壮大到2018年的293头,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率达52%,“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一路“象”北中得到生动诠释。

  长时段多举措践行人不负青山

  亚洲象保护有法可依。国家先后颁布《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云南省及相关州市相继出台《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流域保护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上述法律法规使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步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

  栖息地保护恢复及食源地建设初见成效。1958年至今,在亚洲象分布的热带地区已建立11处保护区,总面积为509811公顷,包括: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和南滚河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糯扎渡和太阳河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布龙和易武2处州级自然保护区,江城牛倮河、勐海、景洪和勐腊澜沧江绿三角4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亚洲象保护网络。开展了以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卓有成效的保护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使亚洲象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救护性保护。2001年开始,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栖息地改造试点,采取计划烧除的方式更新草本植物、人工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为亚洲象提供食物源,近年逐步扩大到普洱和临沧市。2018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编制《云南省亚洲象栖息地保护恢复和食源地建设实施方案》,栖息地保护恢复与食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得到规范。

  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2016年开始筹建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西双版纳、普洱等地聘用了亚洲象监测员,并在跟踪监测的基础上增设了无人机监测。2018年在勐海县建立了第一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无人机结合地面人员跟踪,实现了对区域内亚洲象监测的实时信息传输和及时预警。同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并指导普洱和版纳编制了《亚洲象肇事防范与应急预案》,积极协调公安、交通、医疗等相关部门联动处置亚洲象肇事紧急情况。

  肇事补偿工作循序推进。云南省自1992年开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2010年试点探索野生动物公众责任商业保险,2014年覆盖全省,一定程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损失,缓和了人象关系。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跨境保护。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了第一次亚洲象跨境保护会议。经多年努力,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了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木哈、中国勐腊曼庄——老挝丰沙里、中国西双版纳磨憨——老挝南塔磨丁、中国西双版纳磨憨——老挝乌多姆赛、中国西双版纳勐腊——老挝丰沙里5个联合保护区域,总长约220千米、面积近133平方千米,形成国际合作的跨境生态保护试点。

  青山定不负人未来可期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中国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并出现了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生动景象,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有力证明。同时,亚洲象作为旗舰物种,对其的保护也使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植被类型得以更好地保护与发展,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得以长期保存并产生巨大绿色经济价值。

  以中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为例,2018年绿色GDP占比达9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人均收入达3050元。西双版纳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的路子。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81%、森林蓄积量1.89亿立方米,生态经济产业的增加值176.68亿元,占到GDP的31.1%。2014年来,全州1973户建档立卡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15万亩,争取项目资金3200余万元;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迅速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西双版纳州区划国家级、省级公益林239万亩,每年向7667户建档立卡户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达637万元。围绕培育“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布局,建立产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了“绿富”双赢。

  2021年已经过去,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景象只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新的征程中“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将继续书写。中国已经确定时间表: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创造更多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人与青山不相负,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执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杜娟 马颖娜 聂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