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陈晓未: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时间:2022/4/30 20:58:19|点击数: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行方向,明确了使命担当。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我们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

  一、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要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正是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几十年如一日,甘坐科研的冷板凳;正是秉承这样的坚守之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唯其如此,才能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二、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要注重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智慧,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做到人到场、心到场、方法到场三个“到场”:人到场即是经常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中间去,杜绝走马观花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杜绝发布指令式调研;而心到场则强调要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感情去调研,带着向人民学习的态度去调研。我们所做的结论要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做调研的过程要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同理心;方法到场是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解决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样、什么人受到了影响等深度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科学方法,快速全面地掌握系统性的信息,只有将调查研究扎根于脚下厚实的土地,学术视野才会变得开阔,学术领域才会拓展,学术根基才会深扎而牢固。

  三、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要夯实理论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只有不断读经典读原文,多调研多思考,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拥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做到“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工作者都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厚植家国情怀,注重调查研究,夯实理论功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执笔: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陈晓未)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