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柏桦:书写中华文化融合的春天 ——读禾素长篇纪实文学《春天里的人们》

时间:2025/7/2 10:16:52|点击数:

  

  傣族作家禾素的长篇纪实文学《春天里的人们》,记录了香港“推普”(推广普通话)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彰显了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作为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如果不是作者身居香江二十五载,如果不是恰逢“推普”大时代,如果不是她文学功底扎实,更重要的,如果她不是一位资深“推普人”,很难想象她能够写出这样一部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

  禾素创作该书的初衷,源于其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远离故土……家国情怀总会忠实地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我以为,倘若不将这一切美好的馈赠回馈祖国,回馈香港,回馈社会,回馈爱我的人们,那便是一种极大的辜负。在这大时代里,即便时或风云滚滚,噪音喧嚣,但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的人,是我们这群‘推普人’不变的初衷。”(《春天里的人们》后记)

  这本书的创作动力,还源于“推普人”群体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及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作者的心灵浸染与精神引领。禾素深知推普工作在拓荒阶段的艰难,那些默默付出艰苦努力的同行姐妹:“她们的经历,她们各自的教学探索,简直就是一部部鲜活的现实版教科书,这亦是我不惧种种困难坚持要写的原因。”这些来自香江两岸、祖国各地的女性,“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自觉的家国意识,但她们的工作在无形中加速了香港的去殖民化进程,助力香港和内地进一步紧密融合以及香港的繁荣稳定”。

  要读懂《春天里的人们》,有必要了解“推普”的时代背景。自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后,英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唯一法定语言。语言的障碍,极大阻碍了香港与内地的融合,“推普”势在必行。香港回归祖国近三十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力推行两文三语——中文、英文,粤语、英语、普通话,语言环境有了巨大变化,对此,“推普”工作者功不可没,但这个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久居香江二十五载,禾素见证了香港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而记录这一变迁,记录默默无闻的“推普人”奋斗打拼的不平凡历程,她责无旁贷:“在这片曾被殖民一百多年的土地上,在港人的国家认同感还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推广普通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是我身边这样一个普通的群体,在推广普通话以及去殖民化的道路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心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辛酸,各自的精彩,各自的妥协,各自的坚守。我用笔为这个群体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希望,明媚的阳光能照见它,清朗的月亮能照见它,照见这一扇边沿角落的窗,照见一个个默默发光的人。”

  如果没有《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将会错过那些“默默发光的人”,错过一系列美好动人的人生故事。

  “推普”工作搭建语言互通桥梁,让香港与内地民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便捷,让香港人民的心更加紧密地与祖国相依相连,从而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的文学选材,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意义。

  姗姗说:“我们就是要跟着祖国走,手牵手心连心,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文化传承和青年教育出发,努力成为香港和内地的‘超级联络人’。”

  夏雪说:“我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爱国,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国家的荣誉感、民族的归属感、身份的认同感对每一个‘推普’工作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香港“推普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她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她们在“推普”的同时倡导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塑造受教育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健康健全的人格与思想;她们促进了香港与内地城市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对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为香港更好地融入祖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她们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语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香港人民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这就是《春天里的人们》的思想意义及精神价值。作者在书中用心、着力塑造“推普”女性群体,她们的时代命运、人生轨迹,令人触动、感染、共鸣。《春天里的人们》更吸引读者的,也许不是主人公群体耀眼的工作业绩,而是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和千回百转的情感经历。读者在共情共鸣中受到感染,主人公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令人肃然起敬并深受鼓舞,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文学是人学,以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为己任。《春天里的人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作者尤其擅长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中的主人公有13位,大多因为婚姻长居香江。她们初到香港时,没房没车没工作,不懂粤语与英文,原有文凭得不到认可,要从事教育工作,需持有当地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她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继续教育拿到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从事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此提升自我、实现梦想。她们大都经历过艰难曲折的人生磨砺,遭遇婚姻解体或身体重疾,“通过自尊自爱自强,最后实现了个人的职业自立、财务自由和人身自由,寻找到了个人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每个“推普人”骄人的成绩单都是用汗水甚至泪水谱写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之路上布满荆棘。令人欣慰的是,她们中的一员(禾素)将这一切忠实记录,让广大读者有机会走进“推普人”不平凡的人生世界,一起踏平坎坷走向光明。

  作品多采用最能贴近读者的主人公自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看似客观实录的叙述方式,暗含作者苦心孤诣的布局谋篇与删繁就简,否则,诸多女主人公,又是同一职业,人生经历也大抵相似,为什么她们的故事各有亮点,令人难忘?这便是作者的文学功力所在。

  《春天里的人们》塑造的香港“推普”女性群体形象,填补了中国文坛这一领域的书写空白,书中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将长留于读者心中。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柏桦)

来源/作者:文艺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