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徐丽华、王家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如何抓好?

时间:2025/6/19 16:53:56|点击数:

  问: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如何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答: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强调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从因地制宜、创新融合、产业重构、动能转换、开放协同、生态赋能六个维度,来理解实践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以及产业链整合等方式,推动产业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特征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高效能发展,这与高质量发展所遵循的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产业转型升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首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颠覆性的创新生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替代与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继而吸引人才、技术等大量的创新资源形成集聚效应,为区域创新和经济高质量提供了新动力和支撑力。其次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领域。产业转型通过产业重构和产业融合,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如新能源、绿色制造等,逐步替代传统高能耗产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同时,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在生物制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产业转型赋予“换道超车”机遇,争夺新兴赛道主导权。还能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力,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增强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抓好产业转型需要深刻理解六个维度的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践出发”,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也只有每个地区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整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稳定性。创新融合,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关键载体,两者深度融合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好比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重构,不仅是打破产业边界,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可以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等。如云南塑造“绿电+先进制造业”模式,以及要“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动能转换,即“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开放协同,重点要在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通道建设、提升开放平台效能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发力,对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赋能,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使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模式转变,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方向升级。由此,可从四个方面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这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三个方向:鼓励新技术、高端化产品研发促进产业跃升;通过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再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优势,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手段,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开市场准入、制度创新、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进行适当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一方面重点攻关一些颠覆性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并加强区域间的创新合作和国际交流,积极建立科技合作平台,另一方面激发更优“数据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领域的渗透、覆盖和应用,有力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东西部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招商网络,西部地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园区的招商共建共享,推行“政府+公司+专业机构”联动招商,以更高的招商引资水平,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效,在产业转移中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含新量”和“含绿量”。积极支持各地出台吸引人才、促进就业、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惠企政策,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沿边地区利用好生产要素和关税等比较优势,与东部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长效合作机制。

  推动绿色化改造,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化改造是部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命题,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用绿色低碳技术进行绿色化改造是实现转型升级最主要的任务,其中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的改造升级是重中之重。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加大开放合作,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开放能力重点在制度创新,要充分促进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其先行先试功能,开展压力测试。整合市场、政策、资源、劳动力优势,打造跨境产业链,构建跨境产业生态系统。鼓励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或与发达国家研发机构、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基地,依托国外的先进技术、品牌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徐丽华、王家武]

来源/作者:川观新闻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