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鸿燕:西南边陲铸长城 铁血丹心立丰碑

时间:2025/10/13 15:54:14|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击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战最终胜利!在这场长达14年之久的伟大斗争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面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与疯狂进攻,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从维护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同仇敌忾、血战到底、义无反顾誓死保家卫国。作为抗日大后方,又是抗日前沿阵地特殊地位的云南,自始至终全力以赴投入反侵略正义战争,从兵力、物力、筑路、运输、后援等各个方面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赞歌。

  一、云南各族人民血战到底 “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云南各族人民组成滇军支援全国抗战。抗战初期,云南共出动了3个军,加上陆续补充战斗减员,总兵力达22万人。这些部队的全部装备和大半给养皆由云南自筹。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云南一直不断向前线输送兵员。据档案记载:从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由于云南人民的高度爱国热情,云南各族人民先后至少有42万人奔赴抗日前线。这对于当时1200万人口的云南省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滇军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骁勇顽强,威震敌胆,战功卓著。从1937年至1938年的八年抗战中,滇军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衡会战、江西转战等重大战役近20次,师团营级战斗数百次,歼敌数以万计,掳获军用物资无数,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八年抗战中,伤亡官兵10余万人。巨大的牺牲化为巨大的贡献,也赢来了民族的荣光,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朱德曾高度赞扬:“抗战军兴,滇省转送20万军队于前线,输送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

  后方各族人民也积极支援抗战。抗战爆发后,中共云南地下党开展募捐活动并逐渐推向全省。个旧、建水、石屏、昭通、沾益、罗平、沪西、路西、弥勒等县是多民族杂居区,其中以彝、哈尼族占多数,他们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踊跃购买救国公债,捐款捐物,缴纳军粮。1937年,仅洱源、云龙、弥渡、凤仪四县人民就认购救国公债15万多元。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极其艰苦阶段。全国展开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活动。消息传到云南,各族人民热烈响应。省立大理中学的广大白、彝、苗、傣、傈僳等族进步师生,唱着“募寒衣,请捐助,募寒衣千万数,寒衣募给战士穿,救亡不分贫和富”这首歌,从学校走上街头、农村,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募集寒衣捐款,共捐到3000多元寒衣捐款。省立开化师范学校的师生在积极认购救国公债后,又出动宣传队向民间劝募寒衣款。他们演唱《募寒衣》:“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壮、苗、瑶、回、彝各族人民深受感动,大批棉衣捐款送到抗敌后援会,转寄抗日前方。丽江旅昆学界以纳西族李群杰、方国瑜为首,于1938年创办《丽江旅省学会会刊》(两期),大力宣传抗日。云龙的白族学生组织“仓怒剧团”,剑川的白族学生成立了“救亡话剧团”,演出了揭露日寇暴行和歌颂抗日英雄的《血泪仇》、《巾帼英雄》、《送子从军》等抗日戏剧。许多白族青年,在昆明等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族的共产党员一道,长期坚持了云南地下的革命斗争。白族抗日英雄周保中,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受党的委托,远赴东北,和满、汉、朝各族人民一道,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斗争13年之久。和他一样,很多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的白族子弟,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二、抢修滇缅公路筑成“抗战输血管”

  七七事变后,为打通国际路线,以防日本侵略者的封锁,云南省即把修筑滇缅公路作为当务之急。一面勘测路线,一面发动民力,分段施工,出动民工达数十万人,轮班昼夜赶修。滇缅公路国内段全长959.4公里,东段由昆明至下关,长411.6公里,已于1935年筑成通车;西段由下关至畹町,长547.8公里,于1937年12月正式全面开工。“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苗、傈僳等云南十个民族,沿线17个县及设治局数十万人投入到西段的抢修任务中,计划每天出工人数为:凤仪4000人、大理5000人、蒙化8000人、漾濞6000人、顺宁5000人、昌宁7000人、永平8000人、云龙10000人、腾冲8000人、保山28000人、龙陵7000人、镇康5000人、潞西8000人、梁河3000人、陇川1000人、莲山1000人、瑞丽1000人”。每天上路民工达14万多人,轮班昼夜赶修。滇缅公路西段工程异常艰险,云南各族人民不惧牺牲,用血肉铺筑了这条抗战运输生命线。他们风餐露宿,甚至忍饥挨饿,没有筑路机械,就全凭人力手工。常常有人坠岩或死于爆破、塌方、疾疫。但他们仍然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劈山填壑,为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比原定最短1年的期限还提前了3个月,云南各族人民完成了世界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滇缅公路可以说是云南省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回、汉等民族用血和汗铺筑成的。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保证了战略物资和国际救援物资的输入。其一经通车即成为中国抗战的运输生命线,抗战物资随即得以源源运入。在滇缅公路抢运物资的战斗中,南洋华侨机工功不可没。1939年春南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发动华侨机工3,200人来滇服务,他们大部分为熟练司机,有的是熟练技工,在滇缅公路这条漫长的国际通道上夜以继日地担负着主要运输任务,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海外侨胞亦积极以人力和物力支援抗战,贡献巨大。

  1940年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后,滇缅公路更成为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一条国际通道,盟国援华物资源源不断经它运抵昆明。日寇深感滇缅路存在的巨大威胁,决心截断中国抗战的这一命脉。1940年10月,疯狂的日军开始以滇缅路主要桥梁为重点目标进行密集轰炸,但英雄的云南人民冒着炮火,不怕牺牲,随炸随修,拼死保证滇缅路的畅通,被称誉为“炸不断的滇缅路”。整个抗战期间,滇缅路先后运入军用物资达44万余吨,极大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滇西抗战“收复失地,实滇省为最”

  1942年5月3日,日军由缅甸攻陷畹町,接着占领芒市、龙陵。5日,日军先头部队进抵惠通桥西岸。幸得中国军队及时炸桥,奋力抵抗,日军最终未能越过怒江天险,继续东进。而后,云南怒江以西,南到临沧,北至泸水约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沦陷。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滇西沦陷区各族军民奋起开展敌后抗战,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寇占领军。其中最突出的是腾冲人民的抗日斗争。日军入侵腾冲时,年过花甲的爱国士绅张问德毅然出面组织民众抗日,被省政府任命为腾冲县长。他将县政府迁到游击区,为开展敌后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并于1943年9月12日,复函日军驻腾龙“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历数日军暴行,义正词严地指出田岛“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腾冲人民之前”,难逃“即将来临之悲惨来日命运”。除腾冲外,当时龙陵、潞西、南甸(梁河)、干崖、莲山(盈江)、陇川、瑞丽等地,以及阿佤山区的傣、景颇、彝、白、阿昌、德昂、傈僳、佤、回、汉等各族人民,先后组建了中缅义勇军、滇西边区自卫军、滇西抗日游击队、龙潞游击队、潞西青年抗日救国团、三户单抗日游击队、阿佤山抗日游击队等数十支抗日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辟敌后游击战场,英勇打击敌人,取得了多次阻击战和反“扫荡”的胜利。

  1944年5月,中、美、英三国军队发起滇西反攻战,中国军队在滇西各族人民配合下,奋起反攻。1944年9月7日攻占松山,14日光复腾冲,接着相继收复龙陵、芒市、遮放。12月20日攻克畹町,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12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缅境芒友会师,滇西反攻胜利结束。“收复失地,实滇省为最早”,云南成为中国最早将日寇驱逐出国土的省份,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心。

  云南各族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将永远激励云南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作者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鸿燕】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