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时间:2025/9/10 16:54:13|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击侵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熔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举办一系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抗战老战士及各界代表出席纪念大会,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要认真学习抗战时期的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用红色文化培育爱国情怀,让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以抗战题材影像的生产与传播,让伟大抗战精神借由大银幕变得更加具象,更加直达人心;举办各层次各类型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各种形式的展览,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震撼人心的力量;要加强抗战遗迹保护开发,发挥各类抗战纪念设施作用,让历史遗迹成为激发亿万人民爱国情怀的鲜活教材。
铭刻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面临强敌不退缩、不屈服,奋起抗争、大义凛然,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这种坚持正义、永不屈服的凛然正气,正是民族气节的核心内涵。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对中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传承英雄之志,砥砺民族气节,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锻造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更是最好的教科书。抗日战争期间,亿万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大义,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抗战时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已经锻造成为今天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团结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锻造英雄气概,要最大程度地激励全体人民共同担当、共同奋斗、团结一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用抗战精神的英雄气概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精神力量。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开始后,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屈服,坚强地挺直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深刻揭示了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极大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斗争精神,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紧紧依靠亿万人民,团结拼搏、奋发进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秀芬)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