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想法
时间:2015/12/18 16:22:42|点击数: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原副院长杨福泉研究员作题为“关于建设新型智库的几点想法”的发言
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智库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即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智库建设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很大,但是智库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思想来源的角色定位却是共同的。无论是中长期的战略设计,还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或者是培育国民的理念、精神追求和提高素质等方面,智库都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其中的很多具体工作。今年5月20日上午,省委书记李纪恒到我院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发挥好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综合性高端智库的功能,当好全省新型智库建设领头羊,更好地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 1.云南的新型智库建设既要有国际国内的视野和眼光,更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充分梳理我院的家当,对我院各个学科在全国和云南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省委常委赵金部长在昨天举行的“云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上说,我省要成立20个左右的智库,现在很多方面的人才有断层的危机,因此要超常地培养我们的智库人才。我院的十三五规划中,应有如何培养人才的比较细腻的举措,结合我省使之,有针对性地培养各个专业的智库人才。要着力培养既能做基础研究又能做好应用性研究的复合人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非是矛盾的两面,基础理论知识深厚,就奠定了做好应用研究的好条件,能融会贯通地做好基础和应用研究。我国如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是一个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乎完美地融为一体的典范学人。 2. 建设新型智库,既要保持我院的学科优势,但又要有创新和发展。比如我院的民族学研究、云南地方史、宗教、南亚东南亚研究等有多年的经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多年来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要看到现在各高校和各个系统的科研机构都在发展这些学科的研究。当前,民族地区也好,周边国家也好,都在发生着重大的社会变迁,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所以,这些优长学科的建设也要面对新情况有新的长进和发展,吃老本是要落伍的。一些多年养成的学术优势不要失去,比如我院原来有的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顶尖级知名专家的优势,“深入研究一个民族,熟悉一片地区”是我院民族学广泛被国内外学术界赞誉的优势,应该保持,不断致力于培养熟悉云南各个民族的语言、社会、民俗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后,随着6个国别研究所的成立,如何逐步培养熟悉研究国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的学者,也将是我院未来建设新型智库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工作。 3.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巨大的变迁,深入进行社会调查,下功夫积累第一手资料。也许我们在收集官方机构的数据方面很难赶上属于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立足基层,深入民间,接地气,面对面走近基层民众的调研,有着比较突出的优势。要鼓励科研人员扎扎实实地进行社会调查,走村窜寨的田野调查,了解民众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愿望。在此基础上,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独到的,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坚实的资料基础的建议。 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新型智库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的创新和独到的学术发现和创见。而要创新,就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自我充电。 4.加强与国际各国知名学术、政府决策机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对某些国内外问题进行一系列合作研究和探讨。我院在学术交流与访问、组织与申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渠道多元化、国际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的局势;逐渐建立了一支应对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学术专家团队;逐渐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院应加强与国际各国知名学术、政府决策机构、高校,特别是国外知名智库间的交流合作,比如美国兰德公司、传统历史研究会、俄罗斯克宫智库等,广泛吸纳国外知名智库的有益经验,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将我院的智库建设为与国际运行模式接轨、具有云南特色的新智库。
来源/作者:杨福泉 责任编辑:汪洋